中国时刻网 - 中国互联网综合新闻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渔业养殖

驯鱼吃食投饵法技术要点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初之
 调查发现,近年来各地涌现出的养鱼高产典型大都采用驯鱼吃食(即建立条件反射投饵)的方式养鱼。采用驯鱼吃食的投饵方式,改变了以往一把麸子一把面全池遍撒的传统方式,采用颗粒配合饲料,通过对鱼进行严格的信号反射驯化,使鱼养成能根据人们发出的信号,定时到投饵区集中抢食的习性。颗粒饲料是根据不同鱼类的生理需要科学配制而成,营养齐全,便于摄食,集中抢食可刺激鱼类提高摄食强度和饲料利用率,最终获得稳产高产。在具体实施这项投饵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应抓好以下6个环节。

  一、鱼种放养密度

  实施条件反射投饵技术的池塘必须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鱼、罗非鱼、草鱼、鲂鱼、淡水白鲳和鲫鱼等,并搭配30%以下的滤食性鱼类。一般每亩水面的鱼种放养密度应在1000尾以上,或鱼种重量在30~50千克以上,每亩的产量指标为400~500千克以上,以利鱼种在高密度条件下条件反射的形成。

  二、主养不同的吃食性鱼类,应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和添加剂

  饵料应首先根据不同鱼类所需蛋白质含量进行配制。例如鲤鱼鱼种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40%左右,成鱼则在30%以上,草鱼饵料蛋白质含量在27%左右,罗非鱼在20%左右,团头鲂在20%左右。饵料应在水中能较长时间不被泡散,保持颗粒状态,一般应在10分钟以上为好。饵料粒径应适合鱼的口径,并根据鱼类不断生长,及时进行调节。

  三、驯化方法

  先在鱼池的长边中部建饵料台。鱼种下塘后2~3天,即可开始驯化工作。投饵前,先敲击饵料桶或击掌、吹哨等发出声响信号,然后撒一小把饵料。待十几秒钟后再发出声响,并撒一小把饵料。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鱼听到几声信号后,即能前来踊跃抢食为止。随着驯化工作的进行,撒饵范围由大变小,最后固定到投饵台投喂,同时缩短投饵间隙时间和减少声响次数。饵料应撒成扇面状,并适当兼顾抢食群体外围的个体较小者。驯化工作必须耐心细致,无论鱼是否摄食,均需坚持投饵。一般每次驯化15~20分钟,约经3~7天,鱼即可形成上浮集中抢食的摄食习惯。一般鱼种规格越小,驯化的时间越短,且条件反射建立越牢固,抢食越激烈。

  四、日投饵次数及日投饵率与水温高低成正比,与鱼体大小成反比

  鱼种下塘初期日投饵4~5次,7~8月高温季节日投饵3~4次,9月份后水温渐低,日投饵1~2次。日投饵率一般为池塘吞食性鱼总体重的2%~6%。实际投饵时也可根据鱼达到八成饱或大部分鱼游离投饵区,即可停止投饵。投饵过程中还应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天气变化、水质肥瘦等情况酌情增减。投饵工作应坚持到水温10℃左右。

  五、整个饲养期间,应始终坚持定时定点投喂

  一般一个池塘只设一个投饵点,较大鱼池可按每3500平方米设一个投饵点。投饵工作无特殊情况不得间断,但遇天气突变(如闷热、雷雨及阴雨无风等)、水质恶化、鱼活动异常等应酌减投饵量或停止投饵,并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投饵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其它声响以及钓鱼对正常摄食鱼类的干扰。

  六、保持清新水质,创造一个良好摄食环境,是保证鱼类旺盛食欲、提高饵料效价的关键条件

  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在整个饲养期间,由于大量投饵,使池中残饵粪便不断积累分解,使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质逐渐变浓老化。溶氧降低,有害气体增多,将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食欲和生存。同时应每5~10天冲注一次新水或形成微流水,保持清新水质。一般主养吃食性鱼类的池塘,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施肥料或仅施少量基肥,并在池中套养部分滤食性鱼类。这样,不仅可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每亩增产150~300千克滤食性鱼。


相关阅读

提起一种水生生物,估计不少人会不由自主地起鸡皮疙瘩:柔软的褐色身子,一般1.5厘米长,它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吸附在你的腿肚上,扯下便是淋漓的鲜血水田里是它的乐园,池塘里偶尔也能看[详细]
鱼塘边,鱼老大余德胜将一把把青草投入鱼塘,只见水面顿时热闹起来,成群的鱼儿围了过来。 走在鱼塘边,看不到什么鱼,余德胜说,只有到喂食的时候鱼儿才会出现。这鱼和人一样,生活也得[详细]
今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锈斑蟳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锈斑蟳人工亲蟹培育与苗种繁育。10月14日,项目现场验收会在[详细]
图为周国祥正在查看对虾生长情况。 现在,只要走进丁堰镇夏圩村就能看到一座座大棚和满脸喜悦忙碌着的人。这并不是大棚果蔬收获的现场,而是南美白对虾养殖大棚的日常巡视。谁[详细]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比陆地面积大12.4%;海岸线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港湾125个,深水岸线居全国首位;海岛2200多个,居全国第二;近海生物种类居全国前列,发展海[详细]
中国时刻网 - 中国互联网综合新闻门户 网站简介 法律顾问 维权指引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时刻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国时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