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县辰州剪纸艺术协会与县音乐工作者协会
参观红军桥与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潘逢燕
11月中旬,湖南省沅陵县辰州剪纸艺术协会与县音乐工作者协会部分会员前往该县清浪乡八方村桥梓坪,参观红军桥与红二、六军团贺龙元帅指挥部旧址。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大家登临历经200年历史沧桑的“红军桥”,浮想联翩,意气风发。
“红军桥”原来叫“风雨桥”,史料记载,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光绪十七年(1892年)进行了扩建,民国戊午年(1918年)重新修葺一新。1935年11月,贺龙带领红二、六军团挺进湘中,21日至24日突破国民党军队沅水防线。两岸军队在沅陵县清浪乡八方村桥梓坪会师,并在此地驻扎4天,斗地主分田地,整训部队。贺龙元帅为了不扰民,便让红军在风雨廊桥及桥下休息,因而红色记忆扎根桥梓坪。11月25日,在桥梓坪的溪边桥头,贺龙命令红二、六军团从桥梓坪出发,兵分左、中、右三路,越过湘黔公路,向湘中挺进!这座桥见证了红二、六军团兵分三路挺进湘中,为纪念红军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当地人从此将风雨廊桥更名为“红军桥”。红军桥于2019年2月28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红军桥全长24米,宽3.6米,高12米,中间立花岗岩石砌桥墩,两边立石砌桥头,十二根巨大的龙木,六根一排承载着桥屋跨溪而过,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是这座古桥即红军桥的真实写照。
一行人走过红军桥,驻足在桥边一块镌刻着“红军桥序”的黑色石碑前,仔细观瞻,了解红军桥的来龙去脉与深远历史意义。序作者舒克俭,为沅陵县总工会原常务副主席。序文写道:“这座红军桥,历经十代子孙,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受过赤日炎炎的盛夏、寒风冷冽的严冬、细雨霏霏的初春、万山红遍的深秋,它给村民安慰与欢乐,在那艰苦的年代,它是村民通向幸福的希望。”读着序文,大家仿佛重回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从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光荣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斗力量。
在位于桥梓坪岗柱岩的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只见一栋古朴木房子正中门楣上悬挂着一幅长牌匾,上面书写着工整遒劲的红色大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 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大字上面是镰刀锤头图案,图案与字熠熠生辉!大家现场听取讲解员介绍旧址坪场的石磨与当年红军坐过的“情凳”,也就是“红军凳”,当年红军在桥梓坪开展的各种活动等历史故事,查看现场史料,还与当地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了解,红二、六兵团驻扎期间,指挥部设在村民陈定祥家中,也就是眼前这栋木房子。贺龙感谢陈定祥杀掉当家母鸡为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催乳,临别时以随身佩戴的“军刀”相赠。多年后,元帅之女贺捷生将军追寻父亲当年的足迹来到沅陵时,2017年5月陈定祥之孙陈飞又将元帅军刀上交,中共沅陵县委、县政府代表革命老区,将军刀第五代传人陈飞家中保存完好的贺龙指挥刀回赠给他的女儿贺捷生将军。这与贺龙元帅赠送宝刀已是时隔82年。这个动人的故事,将永世流传,启迪后人,军民鱼水情深,代代永流传!
值建党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建国72周年,沅陵县音协音乐创作学会张春文会长为祖国母亲献礼原创歌曲《子弟兵之歌》, 县辰州剪纸协会创作的《红军战斗在沅陵》剪纸作品即将由县文联编辑出版。对于弘扬沅陵红色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沅陵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潘逢燕)
相关阅读
最新阅读
中国时刻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国时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