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粉墙黛瓦别墅,在初冬的晨曦中醒来。10月20日一大早,沅陵县沅陵镇落仙处村65岁的村民董老人在自家小楼一层的餐厅吃过早饭,就骑上三轮车,沿着村前水泥冬路,去县城卖蜜柚。他的老伴则在家门口院子里,趁着早凉一边做着家务活,一边和邻居谈闲聊天。像董老汉夫妇俩一样,生活在落仙处村的村民,也都开始了紧张忙碌而舒心幸福的一天。
走进落仙处村,立即能感受到这里的别样风景:村道干净整洁,两边绿树成荫,周围环境优美,清一色的二层小别墅如画卷般铺开,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意,享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别看我们这里是农村,但我们这里环境比城市还好呢!现在的居住条件跟以前比简直就是一天一地,以前我儿子总劝我搬到县城里住,现在倒是他三天两头来我这,说我这里住得舒服,而且离县城不远,很方便。”落仙处村另一户入住村民老田一边擦着农机具,一边笑呵呵地对笔者说。
落仙处村位于沅陵县城西郊,距沅陵县城公路7公里处。是由原高峰、董家界与落仙处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511户1996人,常住人口978人。
近年来,落仙处村深度挖掘“沉睡”自然资源,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实施环境美化工程,走出一条既要产业兴也要环境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因地制宜兴产业,绿色发展谋新篇
几年前,渴望与山林、热土相伴的张文孝,带着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和对家乡的美好憧憬,回到落仙处村。
“有资金、有土地,该怎样利用呢?我也曾迷茫过。”张文孝说,在镇里和村里大力支持下,他最终选择发展种植业。种植大棚蔬菜,从选苗到播种、施肥到管护,他事事亲力亲为。
在张文孝的悉心照料下,大棚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蔬菜品种日益增加。
“目前建有大棚3个,面积有5亩,2022年收入近10万元,今年已收入5万多元。”说到未来,笑意写在了张文孝的脸上。
张文孝的创业案例是落仙处村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针对平地与丘陵相结合的地形,我们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通过实行‘平地种瓜果,山顶植绿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涵所在。”落仙处村党支书说说。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落仙处村的扎实推进,该村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开辟一条以种植“瓜果和绿柚”为主线的“绿色通道”。
落仙处村现在的产业主要是以葡萄种植为龙头,辅以蔬菜种植、甲鱼养殖。目前有种植户65户,果园面积200亩,品种有金手指、夏黑,阳光玫瑰等。
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水果栽培规程进行种植。由村合作社领办,做到统一种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在种植过程中,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只使用人畜粪尿及菜枯等生物肥料。在病虫防治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季节病虫害的特征和表现症状不同,在葡萄园内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和性信素诱捕器,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生物性将其诱杀掉。今年基地葡萄产量达60吨,产值达75万元。户均增收13000元。
真抓实干美生态,村民欢心笑颜展
和美人居展新颜,庭院深深花香浓。近日,笔者走进落仙处村,在细雨纷纷中,漫步于田间小路上,沿途草木葱茏。淌落雨滴声声,与身后错落有致的民房,演绎出一曲动听的秋日私语,形成一片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
能有如此醉人心扉的美景,归功于落仙处村着力实施环境美化。近年以来,落仙处村以垃圾处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据介绍,今年初来,该村一是开展农村闲置空心房拆除。累计拆除空心房10栋,拆除乱搭乱建棚点6处;二是实施沅凤公路落仙处段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打造小景观8处,三是开展常态化保洁。聘请6名专职保洁员开展常态化清扫,确保卫生保洁长期有效;四是定期开展整洁集中行动。组织村干部、党员、组长定期开展八整洁行动,领导干部带头,引导村民讲卫生、保卫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五、积极创建“和美村寨”。2022年完成董家坪组“美丽村寨”建设,顺利通过县级第二批验收;2023年成功申报创建落仙处组“和丽村寨”,群众投工投劳,群众累计参与项目施工108人次,全力实现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创建模式。
建设和谐新社会,培育乡村文明风
近年来,落仙处村针对当前乡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着力通过各种方式构建和打造文明和谐的乡土社会秩序。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首先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该村充分挖掘并整合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手工艺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持续加大传统文化要素的保护力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建设有凝聚力并能厚植乡土情怀的社会关系。同时推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重点围绕乡村人与人的关系打造公共性文化平台与文化设施,在村里修建村民休闲文化广场2处,促进弘扬乡村文明风尚。
推动基层治理,共建文明乡风。落仙处村着力加强乡村治理短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夯实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基础。着眼于乡村文明、和谐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推动建成邻里互助、精神美好的社会空间,需要从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基层自治、创新治理模式等多方面着手,在破解原有体制性、机制性治理难题的同时革新基层治理体系。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建构乡村制度体系,为规范社会秩序提供基本参考;以“村两委+社会组织”建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及乡村议事会等组织的社会治理效用;探索网格化、积分制等多种治理方案,通过群众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治理合力。
(苏春生 毕伟 黄静)
相关阅读
最新阅读
中国时刻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国时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