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刻网 - 中国互联网综合新闻门户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阅读

腾讯证券研究院|新规过渡期后从银行理财撤出的资金会流向哪里?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静云

中国光大银行资管部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CFA)、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作者 滕飞

上周央行等四部委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正式稿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尘埃落定。资管新规对于资管行业乃至金融行业都是一颗重磅炸弹,将彻底改变资管行业的生态模式,也将改变寄生于原有模式下的金融相关行业的格局。这个办法对于未来我国狭义上的资管行业和广义上的金融行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决定我国未来金融业走向,而金融又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这也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将消除刚性兑付和资金池模式的生存空间。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过渡期结束后,即2021年开始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预期收益类的刚性兑付的产品,即意味着从2021年开始现存的预期收益型的产品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对于不具有金融牌照的现在仍在发行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监管并没有给予过渡期的宽限要求,而是不合规的产品要求立即清理。

对于去年底22万亿的银行表外理财而言,其中应该大多数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那么再加上券商的资金池模式,预计整体资金池的规模不会低于20万亿。据大致估算,包括银行理财、基金、券商、保险、信托、私募等在内的资管行业总体规模,如果剔除掉重复计算,则在2017年大概有60多万亿。那么,若剔除20万亿的资金池模式,则整个资管行业规模将下降三分之一,这对于资管行业是重大挑战,是供给侧改革。

其次,如果银行理财不能卖了,那么过渡期结束后从银行理财撤出的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笔者认为有几种去向。第一是回归银行表内存款,近期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上限上调,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正在继续稳步推进。原来银行理财之所以发展这么迅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表内存款利率不市场化,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之间的利差较大,促使投资者把存款转向收益更高的银行理财。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存款利率逐步回归到市场合理水平,再加上存款的显性“刚兑”,50万以下都有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安全,因此对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而言,很可能将撤出的理财资金回流银行表内存款。

第二是流向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虽然不是刚性兑付,但是与银行理财有类似之处,如收益基本稳定不会大幅波动,估值按照摊余成本法,投资期限比较短。而且,与存款相比,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因此货基仍将是投资者青睐的品种之一,也将成为理财投资者资金分流的去向。尽管最近监管出台针对货基的一系列规定,防范流动性风险,但主要是针对余额宝等集中度过高的货基,整体货币基金的规模还会稳步增长。

第三是流向债券型、权益和混合类公募基金。如果部分理财投资者要追求比存款和货基更高的收益,那么就会把资金投向波动更大的市场,如债券和股票市场。目前我国股票和债券型基金规模还相对较小,且占比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11.8万亿,其中货基7.1万亿,占比高达60%,而债券型基金1.7万亿,占比14%,混合型基金2.2万亿,占比19%,股票型基金甚至只有0.7万亿,占比仅为6%,还不到混合基金规模的一半。

而在美国这种成熟市场,2016年共同基金总规模达到19万亿美元,是我国市场同期规模的11倍。而且美国市场的结构更加合理,以股票市场为主,其中42%的规模是本土股票基金,14%是全球股票基金,22%是债券基金,14%是货币基金,还有8%是混合基金。与美国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基金规模差距还很巨大,债券基金占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比美国低8个百分点。资管新规出台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资管模式也更接近美国这种成熟的市场,因此我国的公募基金结构可能也会向美国靠拢,尽管不太可能达到美国市场权益的占比,但整体上股票和债券基金的占比将提升。未来银行理财客户中部分风险偏好较高者会把资金投向债券型基金,长期来看债券型基金的收益会高于货币基金但需要忍受净值的波动和一定的封闭期,但是债券基金亏损的概率较小;还有风险偏高更高的投资者则可以投向股票型基金或混合类基金,从获得更高的长期收益。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只有“既往不恋,纵情向前”,如果还沉迷于以往的刚性兑付和资金池模式,不迅速向净值产品转型,不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那么在资管新规下只会被时代和市场抛弃。银行理财转型将更接近公募基金的模式,上述分析论证了公募基金将迎来较好的时代,货基规模继续增长,而债基和股票类基金的占比很可能会提升,对于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管理的优势,而对于债券基金银行理财具有长期的债券投资经验可以无缝对接,对于股票类基金银行理财可以充分发挥大类资产配置和渠道的优势,在市场上选择最优秀的权益投资经理合作。未来已来,资管行业的新时代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准确信息,请以交易所公告为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阅读

(原标题:北上资金增配创业板 东方财富加仓居首)证券时报记者 阮润生今年以来,相比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中小板,创业板指数实现小幅逆转,累计上涨3.02%,这一节奏被北上资金精准踩点[详细]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进一步。近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简称《外资办法》),原有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同时废止。《外资办法》允许外资控股[详细]
中国光大银行资管部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CFA)、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作者 滕飞上周央行等四部委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详细]
(原标题:平安今年员工持股计划完成购股 近6亿买入逾966万股)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昨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告称,2018年度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完成股票购买,购买时间为4月27日,成交金额5.93[详细]
(原标题:“烧钱”不怕多!特斯拉财报即将出炉 这会是买入的好机会吗?)摘要:分析师认为,Model 3将成为这份财报的重中之重;特斯拉交付和营收很有可能超预期,而EPS可能不及预期,“烧钱”[详细]
中国时刻网 - 中国互联网综合新闻门户 网站简介 法律顾问 维权指引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时刻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国时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